
髻字怎么讀
[jì]
髻怎么讀
讀音:jì,釋義:在頭頂或腦后盤成各種形狀的頭發:發髻。古代婦女發式,因其 發髻呈“十”字形故名。其法是先于頭頂正中將發盤成一個“十”字形的髻,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環直垂至肩,上用簪梳固定。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貴族 婦女中。陜西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中,有一個身穿窄袖襦、長裙、肩披花帔的女俑,梳的即為十字髻。
髻是什么意思
1.形聲。從髟,表示與毛發有關,吉聲。本義:發髻
頭上倭墮髻。――《樂府詩集·陌上桑》
居右者椎髻仰面。――明·魏學洢《核舟記》
汝梳雙髻(髻,梳在頭頂上的發結。)――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2 .珠(髻上的明珠;比喻主旨、善諦);髻丫(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的發結);髻根(發髻盤結如盤根錯節);髻子(即發髻,頭發拖到后面結成一個髻)
3.髻鬟
髻鬟之始掠。――明·袁宏道《滿井游記》
髻jì盤在頭頂的發結:發~。梳頭扎~。
4.髻jié 1.灶神。
梳髻的歷史
資料研究可知:在人類社會的初期,人們不分男女一般都將長發散披在肩上。以后,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,人們交往的增加,感到長發散亂頗有不便,就用繩帶系束,以骨簪插別。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后期,人們也還是如此處理頭發。
而到夏商時期,人們開始以梳辮子來裝飾自己,直至春秋戰國。但男女之間的辮子略有差異。
此后,女子開始挽髻于頭。根據古書記載:“乃自我始祖黃帝制作衣冠以來,隱蔽形體,僅露首面,撲朔迷離,莫可辨識。后圣知其然也,乃命男辮女髻,以便一目了然,誠法良而美意也。”
《禮記.曲禮篇》注中,有女子許嫁則十五著笄,未許嫁者則二十著笄的記載。“笄”,原是梳髻盤頭發用的簪子。“十五及笄”,也就是說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年了,可以梳髻插簪,可以出嫁了。
垂髻是什么
其形先將頭發縷在腦后,再在其末端綰成一把,結成一個小團(髻),稱垂髻。在漢代婦女中很流行這種發式,也為歷代沿用。髻式隨社會風俗易化有所改變。如 漢代婦女梳的垂髻發團是在背后,明代則已梳在頸后或腦后。梳這種發式的對象,由青年婦女逐漸轉到老年婦女,清朝末年,俗稱“疙瘩鬏”。 現在農村的一些老年婦女,仍有梳這種垂髻的。
兒童發飾 孩垂下來的頭發,用以指小孩。宋 王明清 《揮麈后錄馀話》卷一:“朕時年八歲,垂髻侍側。”
康熙字典
【亥集上】【髟字部】 髻; 康熙筆畫:16;
【唐韻】古詣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吉詣切,𠀤音計。【說文】總髮也。從髟,吉聲。古通用結,此字後人所加。【史記·陸賈傳】尉佗魋結箕踞。【漢 書註】結讀曰髻。【玉篇】同䯰。【集韻】亦作紒。 又【集韻】喫吉切,音詰。【莊子·達生篇】竈有髻。【註】髻竈神,著赤衣,狀如美女。 又【集韻】激質 切,音吉。義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