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冕字怎么讀
[miǎn]
冕怎么讀
讀法:miǎn。“月是蠻夷及小兒的頭衣”,“免”是“冕”的本字。本義:古代帝王、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禮帽。
冕字出處
冕,大夫以上冠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故天子袾裷衣冕,諸侯玄裷衣冕。——《荀子·富國》
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。——《莊子·胠篋》
古之王者,冕而前旒。——《淮南子·主術(shù)訓(xùn)》
服冕乘軒。——《左傳·哀公十五年》
又如:冠冕(古代帝王、官員戴的帽子);冕弁(冕和弁。均為古代帝王、諸侯、卿、大夫所戴的禮帽);冕版(冕頂之板);冕服(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);冕冠(古代帝王、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)
喻指像冕的事物〖hat-likething〗。如:日冕
“冕旒”是什么意思?
miǎnliú
1.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。頂有延,前有旒,故曰“冕旒”。天子之冕十二旒,諸侯九,上大夫七,下大夫五。見《周禮.夏官.弁師》。
2.專指皇冠。借指***、帝位。南朝 梁 沈約 《勸農(nóng)訪民所疾苦詔》:“冕旒屬念,無忘夙興。” 唐 韓愈 《江陵途中寄三學(xué)士》詩:“昨者京師至,嗣皇傳冕旒。” 明 沈鯨 《雙珠記·奏議頒赦》:“若奏若啟,達(dá)羣意於冕旒。” 胡適《<鏡花緣>的引論》四:“他( 武則天 )能使一班文人政客拜倒在他的冕旒之下。”
帝王戴的冕冠,其頂端有一塊長形冕板,叫“延”。延通常是前圓后方,用以象征天圓地方。延的前后檐,垂有若干串珠玉,以彩線穿組,名曰:“冕旒”。冕旒的多少和質(zhì)料的差異,是區(qū)分貴賤尊卑的標(biāo)志。據(jù)說,置旒的目的是為了“蔽明”,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,不可“察察為明”,也就是說,一個(gè)身為領(lǐng)袖的人,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(xì)小的瑕疵。
《士冠禮》疏引《世本》:黃帝作冕旒.
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
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,群臣表奏獻(xiàn)帝,頌魏公曹操功德,極天際地,伊、周莫及,宜進(jìn)爵為王。獻(xiàn)帝即令鐘繇草詔,冊(cè)立曹操為魏王。曹操假意上書三辭。詔三報(bào)不許,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,冕十二旒,乘金根車,駕六馬,用天子車服鑾儀,出警入蹕,于鄴郡蓋魏王宮,議立世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