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蛤蚧怎么讀
[gé jiè]
蛤蚧怎么讀
蛤蚧,讀音gé jiè,大壁虎,俗稱蛤蚧、又稱仙蟾,臺灣稱為大守宮,主要分布于亞洲北回歸線附近的亞熱帶地區。除中國有分布,亦分布于越南、泰國和老撾。蛤蚧是什么
蛤蚧(拉丁文學名:Gekko gecko) 大壁虎多棲息在懸巖峭壁的洞縫,個別也居住在樹洞裏。***居的洞隙不大,身軀剛好能在洞內自由行動;遇敵即能甩尾逃脫,于事后長回,甚至其遇敵或捕獲獵物時會對之緊咬不放。洞隙形狀各異,一般洞寬15-30厘米,高3-6厘米,深度不等,有的可達數米之深。在野外常單獨或幾條棲息一處。大壁虎喜歡干燥,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難看到蛤蚧的蹤跡。大壁虎是藥用動物的一種,其藥性以其尾部最佳,可滋陰補肺。
陸棲的爬行動物,全長34厘米。體尾等長。頭呈三角形,長大于寬,吻端凸圓。鼻孔近吻端,耳孔橢圓形,其直徑為眼徑之半;上唇鱗12~14,第一片達鼻孔;吻鱗寬,不達鼻孔;吻鱗后緣有三片較大的鱗。頭及背面鱗細小,成多角形,尾鱗不甚規則,近于長方形,排成環狀;大而突起的鱗片成行的鑲嵌在小鱗片中,行距間約有三排小鱗,分布在軀干部的有10~12縱行左右;在尾部的有6行;尾側有三對隆起的鱗;胸腹部鱗較大,均勻排列成復瓦狀。指、趾間具蹼;指趾膨大,底部具有單行劈褶皮瓣,第一指趾不特別短小但無爪,余者末端均具小爪。雄性有20余枚股孔,左右相連;尾基部較粗,肛后囊孔明顯。體背為紫灰色,有磚紅色及藍灰色斑點;液浸標本成為深淺相間的橫斑,背部約有7~8條;頭部、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;尾部有深淺相間的環紋7條,色深者寬;腹面近于白色,散有粉紅色斑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