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罌粟怎么讀
[yīng sù]
罌粟怎么讀
罌粟,讀音:yīng sù,罌粟(學名:Papaver somniferum)是罌粟科植物,是制取鴉片的主要原料,同時其提取物也是多種鎮靜劑的來源,如嗎啡、蒂巴因、可待因、罌粟堿、那可丁。學名“somniferum”的意思是“催眠”,反映出其具有麻醉性。因罌粟擁有制作毒品的危險性,卻又有制作藥物及生產罌粟籽的價值,故在世界很多***被規范化地種植。罌粟是什么
罌粟是罌粟科的二年生草本植物。全株粉綠色,葉長橢圓形,抱莖而生;夏季開花,單生枝頭,大型而艷麗,有紅、紫、白色,向上開放。花早落,結球形蒴果,內有細小而眾多種子。原產小亞細亞、印度、亞美尼亞和伊朗。中國部分地區藥物種植場有少量栽培,多為藥用。
罌粟成熟蒴果的外殼,含少量嗎啡(Morphine)、可待因(Codeine)、蒂巴因(Thebaine)、那可汀(Narcotine)、罌粟殼堿(Narcotoline)和罌粟堿(Papaverine);另含多糖約2.4%,水解可得乳糖10%、阿拉伯糖6%、木糖6%、鼠李糖4%、乳糖醛酸(Galacturonic acid)60%、4-0-甲基葡萄糖醛酸(4-0-Methylglucuronic acid)4%、微量巖藻糖(Fucose)、2-0-甲基巖藻糖(2-0-Methylfucose)、2-0-甲基木糖(2-0-Methylxylose)及葡萄糖醛酸(G-tucuronic acid)、景天庚糖(Sedoheptulose)、D-甘露庚酮糖(D-Mannoheptulose)、D-甘油基-D-甘露辛酮糖(D-Glycero-D-Mannooctulose)、內消旋肌醇(Mesoinositol)、赤蘚醇(Erythritol)。過量食用后易致癮。
中醫以罌粟殼入藥,處方又名“御米殼”或“罌殼”。一般在夏季“割煙”后采收,去蒂頭和種子,曬干醋炒或蜜炙備用。種子含油50%,可以榨油。此外,罌粟殼在云南大多地區可作為火鍋底料。
罌粟殼性平味酸澀,有毒,內含嗎啡、可待因、那可汀、罌粟堿等30多種生物堿,為鎮痛、止咳、止瀉藥,用于肺虛久咳不止、胸腹筋骨各種疼痛、久痢常瀉不止;也用于腎虛引起的遺精、滑精等癥。加入菜肴中會令大腦產生很強的記憶作用,人食之容易上癮,長期食用有中毒可能,屬于違禁食品添加劑。
罌粟果實中有乳汁,割取干燥后就是“鴉片”。它含有10% 的嗎啡等生物堿,能解除平滑肌特別是血管平滑肌的痙攣,并能抑制心肌,主要用于心絞痛、動脈栓塞等癥。但長期應用容易成癮,慢性中毒,嚴重危害身體,成為民間常說的“鴉片鬼”。嚴重的還會因呼吸困難而送命。所以,中國對罌粟種植嚴加控制,除藥用科研外,一律禁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