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宓字怎么讀
[fú、mì]
宓怎么讀
讀音:fú、mì,釋義:[mì]1. 安靜。2. 姓。[fú] 古同“伏”,“伏羲”亦作“宓羲”。
宓什么意思
宓形聲。字從宀從必,必亦聲。“宀”指“場所”、“所在處”;“必”本義指“心臟真實存在但不可看見”,轉義為“隱藏”。“宀”與“必”聯合起來表示“隱藏處所”。本義:隱藏處。說明:宓與伏為義近字。伏字從人從犬,義為“人像狗那樣趴著”,引申義為“隱蔽自身”。故“伏羲”可寫作“宓羲”。
宓 mì
(1) 安寧
宓,安也。——東漢·許慎《說文》。段注:“此字經典作密。”
宓穆休于太祖之下。——《淮南子》
(2) 靜止;靜默。如:宓穆(安詳靜穆)
(3) 秘密,不公開。
豺牙宓厲,虺毒潛吹。——庾信《哀江南賦》
(4) 水疾流的。如:宓汨
宓 fú
(1)通“伏”。
《漢書·古今人表》:“太昊帝宓羲氏。”
《法言·問道》作“伏棲”
(2)姓(今多讀mì)
如“宓子賤”
漢字出處
【康熙字典】
【寅集上】【宀字部】 宓
【唐韻】美畢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【正韻】覓畢切,$音蜜。【說文】安也。
【玉篇】止也,靜也,默也。
【埤蒼】秘宓也。
【顏師古曰】宓汨,去疾也。 又人名。
【三國志】秦宓。 又房六切。
【孟康漢書古文注】宓,今伏字。皇甫謐云:伏羲或謂之宓羲。考諸經史緯侯無宓羲之號,必後世傳寫誤以虙為宓。孔子弟子虙不齊,後人云濟南伏生,卽子賤之後,是知虙與伏古字通用,後誤以為宓也。 又【集韻】宓或作密綡
可作用姓氏,例如:宓女(洛水之神,伏羲之女)
浙東***根據地***區委成立地浙江慈溪宓家埭
1941年余姚淪陷,***上海黨領導的浦東部隊分批南渡杭州灣,立足三北(余姚北、慈溪北、鎮海北)。1942年7月***浙東區委會在慈溪宓家埭成立,譚啟龍任書記。8月,三北游擊司令部在慈溪鳴鶴場成立,何克希任司令,譚啟龍任政委。區黨委確定了“堅持三北,開辟四明”的工作方針。在三北,經過蜀山渡、楊葛殿、竹山岙三戰三捷,重挫了日寇氣焰,接著又對國民黨忠義救國軍3000余人的猖狂進攻,進行反擊,殲頑軍2000余人。于12月15日勝利地結束了第一次反頑自衛斗爭。
1942年12月司令部挺進姚南山區。1943年4月,司令部戰士經過16小時戰斗,攻克了敵汪偽10師37團1營的梁弄據點。同年8月,***浙東區黨委、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。自此梁弄成為浙東敵后***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心。以后又在余姚境內發動軍民對日寇開展反清鄉、反搶糧斗爭和三北大破襲行動,迫使日偽軍放棄三北地區“清鄉”、“蠶食”計劃。
1943年10月,國民黨第三戰區三十二集團軍調集兵力三萬,妄圖消滅浙東人民***武裝,經根據地黨政軍民英勇還擊,艱苦奮斗,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,取得了第二次反頑自衛戰斗的勝利。至此,根據地發展壯大,南達金華山脈,北至上海浦東地區,東及舟山,西跨浙贛線西側。黨領導的***武裝也日益壯大,由浦東南渡時不及1千人發展至1萬余人。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時,寧紹一帶除主要城鎮未解放外,根據地有人口400余萬,成為抗戰時期全國19個根據地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