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堯字怎么讀
[yáo]
堯怎么讀
讀音:yáo,釋義:1.傳說中上古帝王名:~舜(“堯”和“舜”,均為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。后泛指圣人)。~天舜日(舊時喻太平盛世)。
堯什么意思
堯(前2377—前2259年),祁姓,陶唐氏,名放勛,起初被封于陶,后遷徙到唐(今臨汾和襄汾),所以又稱唐堯,中國傳說歷史中的人物,是五帝之一。堯有圣德,有如天之涵養,如神之微妙,如日之光照臨天下。這位德化廣大的堯深受人們的愛戴。傳說堯曾設官掌管天地時令,觀測天象,制定歷法,敬授民時,諮詢四岳,用鯀治水,征伐苗民,推行公平的刑法。堯實行上述措施,使得萬邦和睦共處,友好交往,共同組成了中原部落大聯盟,出現了***雛形。堯選擇舜為其繼任人,死后由舜繼位。這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推崇的禪讓。
生平經歷
1.發生洪水
帝堯年老以后,到處都出現洪水泛濫,影響百姓生活,于是問四岳誰可以治好洪水。四岳都說:“鯀可以。”帝堯說:“鯀違背教命,敗壞宗族,不行。”四岳說:“看法不同啊!讓他試試,不成功再說。” 帝堯聽從了四岳的意見,讓鯀治水,鯀花了九年時間,還沒有成功。
2.禪讓
帝堯與四岳討論繼承人問題。帝堯說:“四岳,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,您幾位中間有誰能承天命、繼帝位呢?”四岳齊聲回答:“我等鄙陋無德,不能辱沒神圣的帝位。”帝堯說:“那么,把近親貴戚和隱匿民間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薦上來吧!”大家一致推舉道:“有個民間的鰥夫,叫虞舜。”帝堯說:“噢,我聽說過。這個人究竟怎樣?”四岳說:“他是一個瞎子的兒子。父親固執,母親放肆,弟弟傲慢,他卻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,不至于出亂子。”帝堯說:“那就讓他試試吧!”于是帝堯將兩個女兒娥皇、女英嫁給舜,來觀察他的德性。
舜讓二妃回媯汭(河名,今山西)家中,去侍奉公婆,盡行婦道。帝堯很滿意,又讓九個兒子跟隨舜,來觀察他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。帝堯派舜負責協調民間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這五種人倫關系,取得成績,連帝堯的九個兒子也受到教育,變得更加淳厚謹敬。帝堯又派舜輪流到幾個官府任職。舜都盡職盡責,制定制度,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規。帝堯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見的部族酋長和使者,舜態度嚴謹和睦,處事得當,使者都很敬仰中朝。帝堯派舜到山林川澤中去,在暴風雷雨交加中,舜都沒有迷路。帝堯知道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行,不能將天下交給他,又通過考察發現舜很圣明,終于決定將權力交給舜。
他知道,權力傳給舜,天下人會受益,卻不利于丹朱;如果將權力傳給丹朱,就會使丹朱得益,而不利于天下人。他想:“我總不能讓天下人受害而只對一個人有好處!”于是他召見舜,說:“你謀劃事情詳盡周到,言論意見都獲得了實效,試用三年了,你就登上帝位吧!”舜推辭道:“我的德行不夠,總覺得還不能穩妥地擔當大任。”最后舜接受了堯的禪讓,登上共主之位。 另外,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,許由沒有接受,堯又要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,子州支父也沒有接受。
3.***
堯讓位后,繼續關注國事,經常巡視天下,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事。禪位二十八年以后,堯以一百一十八歲(有說一百一十六或一百一十七歲)的高齡逝世,安葬于濟陰城陽(今山東鄄城縣南)。百姓們聽到堯逝世的消息,無不悲痛萬分,如喪父母。在此后的三年中,人們自動停止了各種娛樂活動,以表達對堯的哀思。三年喪期結束,舜提出讓位給丹朱,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。人們都不服丹朱的號令,還是向舜朝覲,百姓照樣謳歌舜的盛德。舜說:“這是天意啊!”于是重新回到國都,再一次登上共主之位。
成就貢獻
1.政治方面
堯為了管治天下,制定法度,禁止欺詐。他設置諫鼓,讓普通人都能對國事發表意見。他樹立謗木,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。他說:“如果有一個人挨餓,就是我餓了他;如果有一個人受凍,就是我凍了他;如果有一個人獲罪,就是我害了他。”堯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,輕徭薄賦,因此百姓都十分擁戴他。他又大力提倡道德與和順,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處,使天下萬國和諧一致。
2.制定歷法
傳說在堯的時代,首次制定了歷法,這樣,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,不致耽誤農時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,對農時十分重視,故《尚書·堯典》對此有詳細記載。
《堯典》上說,堯命令羲氏、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,然后頒布天下,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,叫“敬授民時”,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旸谷的地方,觀察日出的情況,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,并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;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,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,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,并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;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,觀察日落的情況,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,并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;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,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,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,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。
二分、二至確定以后,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,每三年置一閏月,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,使每年的農時正確,不出差誤。由此可知,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。
史典記載
《史記·卷001·五帝本紀》記載:帝嚳有兩個兒子──摯和放勛;
堯帝嚳死后,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摯繼承帝位,為帝摯。堯好學而能干,十三歲時就受命輔佐帝摯。帝摯才干平庸,未能妥善管理***。而堯仁慈愛民,明于察人,治理有方,盛德聞名天下。于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摯,而歸附于堯。帝摯也自覺不如堯之圣明,終于在繼位九年以后,將帝位禪讓于堯。
相傳堯繼帝位時二十一歲(一說十六歲),以平陽(今山西臨汾)為都城,以火德為帝,人稱赤帝。他性格仁慈,十分聰明,年輕有為,當上天下共主,也不因而驕橫傲慢。他勤于政事,未敢休息。禮儀簡單,生活儉樸,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。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,只求能飽。
歷史評價
《堯典》記載,堯登位時,正值年富力強,十六歲由唐侯升為天子,在位七十年,禪位后八年而終,堯的年齡在百歲上下。堯是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部落聯盟領袖。帝王世紀云,“堯始封于唐,今中山唐縣是也,在今定州。后徒晉陽。”鄭氏詩云:太原晉陽,堯始居此,后乃遷河東平陽,則堯都之,在今臨汾明矣。
臨汾即古之平陽,這里傳說:帝堯的家鄉在城南伊村,村之南門外,現有石碑,文曰“茅茨土階”。堯之陵墓在城東,三山環包,二水交匯。堯陵前立有石碑,文曰“古帝堯陵”。古帝堯廟在城南,廟宇宏偉,歷史久遠,有碑文曰:“……”華府康衢在其北,茅茨土階在其南,其東郭里,神林堯陵之所在也,其西則藐姑射之山,神人所居也……”。唐堯是傳說中的圣明天子,“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,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”